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公务机制造 >

中国首款公务机自主知识产权来源于抄底外企

时间:2014-07-08 21:01来源:民航资源网 作者:公务机
曝光台 注意防骗 网曝天猫店富美金盛家居专营店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

 国产公务机自主知识产权是这样来的

图:我国首架自主公务机等待起飞,背后就是中航通飞珠海工厂。 摄影:杨亮

中国首款自主公务机领世AG300在珠海完成研发、设计、制造组装,并于7月5日成功首飞,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打破了公务机一直被以庞巴迪等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垄断的市场格局,刺激股市航空板块全线上涨。但在媒体和舆论的一片欢呼声中,很多人不禁疑惑,中国通用航空长期处于空白,最近几年才开始崛起,它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

答案就藏在中航通飞位于珠海的基地,领世AG300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站在全球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通过海外并购、收购,中航通飞得以迅速引进国外飞机制造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少走弯路;而来自全球供应链的多家工厂、上万名工人也用辛勤的工作,为这款飞机提供了所需要的部件,比如发动机、轮胎、电子仪表设备,成为了幕后的“无名英雄”。

领世AG300研发所用的时间令业界感到震惊。这个2011年才启动立项的新飞机,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设计图和评审工作,经过一系列繁琐、复杂的机体强度、燃油实验后,于2013年底完成总装下线。过去的半年里,它还通过了一系列严苛的系统功能性试验、全机静力试验、机上地面试验,至成功首飞用时仅3年多,这在航空业界不可想象,尤其是在通用航空产业刚刚起步的中国,其实背后大有玄机。

“真的是奇迹。”一名不愿具名的珠海通用飞机制造企业负责人感叹,哪怕波音这样全球顶尖的飞机制造企业,凭借过去雄厚的积累,要研发一款新型成熟飞机,从设计、实验、定型等起码也要七八年时间。他说,通常一款飞机定型后要使用几十年,之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减配置或小幅修改,原因就是研发飞机成本太高,难度太大,周期太长,飞机制造企业无法做到像汽车那样每几年推出一款新产品。

领世AG300成功的秘密在于中航通飞对市场手段的熟练运用和背后所依托的全球化产业链,正是站在全球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中航通飞才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0年,刚刚成立一年多的中航通飞利用金融危机致国外众多通用航空企业陷入财政危机的机遇,凭借央企的雄厚财力,积极展开海外并购和收购,先后将美国(埃佩克)飞机公司和全球第二大通用飞机制造企业———西锐公司收入囊中。
 
中国公务机网 www.gongwuji.com
公务机翻译 www.aviation.cn
本文链接地址:中国首款公务机自主知识产权来源于抄底外企

------分隔线----------------------------